歡迎使用手機瀏覽
柴米油鹽的日常小事兒最能打動老百姓,也最能考驗基層干部的工作成效
“老郭是個啥樣的人啊?”
“好人??!”
“好在哪?”
“哪兒哪兒都好!”
面對記者的提問,村里的老人們一邊哽咽,一邊低聲嘆息。只是“好人”老郭再也聽不到村民的夸獎了,8月2日,在距家40公里的山西陵川縣臺北村宿舍里,他突發(fā)疾病,倒在工作崗位上。
臺北村位于太行山腹地,境內(nèi)風(fēng)景如畫,但村民卻時常因交通閉塞叫苦不迭。年輕人外出打工,老人們留守家鄉(xiāng),一條蜿蜒曲折的小路承載了山里山外的希望。
老郭名叫郭建平。兩年前,他從晉城莒山煤礦來到臺北村擔(dān)任駐村第一書記,上任第一天,就帶著行李住進了村委會辦公樓。“我們剛到那幾天,正好是村里脫貧驗收和駐村工作隊輪換的當(dāng)口,任務(wù)非常繁重。”駐村工作隊隊員尹軍杰說,老郭踏著大雪走遍了臺北、觀村、臥牛莊3個自然村110戶人家。入戶走訪、對照資料、錄入系統(tǒng),時常忙到深夜。
老郭在的時候常說,“轟轟烈烈的大事兒咱做不了,平平淡淡的‘小事兒’就得多干點。”每逢周五下午扶貧工作隊回城,老郭都要將鄉(xiāng)親們家里的蔬菜、山貨捎給他們城里的兒女。時至今日,“捎貨業(yè)務(wù)”已然成為臺北村的傳統(tǒng),誰家進城趕集,誰家回村探親,只要順路,能捎的都捎上。
“老郭從來沒把村里百姓當(dāng)外人。”尹軍杰回憶,村里的五保戶老人侯春明,常年獨居,家里臟得進不去人。老郭不嫌棄,幫他收拾屋子,還出錢給他體檢。送到養(yǎng)老院那天,工作人員還以為老郭是老人的兒子。
2017年底,臺北村完成脫貧驗收,老郭又擔(dān)心村民返貧,便多方爭取資金,動員干部群眾種植了157畝連翹和170畝白皮松。“連翹和白皮松具有一次投入不用管、成材后利潤高的特點,老郭為村民考慮得長遠。”村支書侯國新說。
兩年很長,和衣而睡、雞鳴即起是老郭的日常;兩年也很短,他掛念的環(huán)境整治工程、“文明村”建設(shè)等還沒完全落地。
基層是離老百姓最近的地方,也是最能給老百姓帶來實惠的地方。柴米油鹽的日常小事兒最能打動老百姓,也最能考驗基層干部的工作成效,老郭默默地去做了,村民們都對他念念不忘。
關(guān)于我們 聯(lián)系我們 網(wǎng)站地圖 用戶調(diào)查
共產(chǎn)黨員網(wǎng) 版權(quán)所有 京ICP備12024993號-1